作者|严宝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8期
准确把握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重要意义和目标定位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把握大局、统揽全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后实施的又一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2021年12月,《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标志着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进入高层级、系统性推进的全新阶段。
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金融集聚论认为,产业集聚吸引金融要素和金融机构聚集而形成金融中心,后者在发展壮大中产生扩散溢出效应,最终形成助力经济增长的正反馈机制。从经济圈发展规律看,国内外成熟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如伦敦、纽约、上海等,依托自身枢纽地位和经济腹地优势,发挥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效应,高效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所在经济圈在良性发展中不断提升发展能级。从西部金融中心的共建基础看,成渝两地一衣带水、同根同源,各项经济金融指标均处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具备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条件。金融地理学“信息腹地”理论表明,随着金融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成都、重庆这样的内陆城市有条件摆脱传统金融中心建设对于地理区位的路径依赖。党中央将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部署,深刻把握了我国经济金融空间结构的演进趋势,既能加速改变成渝两地金融业的区域布局和发展能级,提升两地在全国金融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全国性经济增长极,形成与现有三大成熟经济圈同频共振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准确把握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规划》明确了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详细阐释了七个方面28项主要任务,为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提供了清晰完整的路径设计。《规划》提出“将成渝建设成为立足西部、面向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西部金融中心”,这是一个全新的目标定位,要求成都和重庆这两个极核城市,根植于西部广大的经济腹地,一方面通过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实现金融领域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共享和市场选择,共同构建一个要素聚集、特色突出、改革创新活力强、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开放型、功能性区域金融中心。这是独特的“双核驱动”金融中心共建模式,最终的目标是通过成都和重庆两个极核城市的协同发展、互利共赢,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取得初步进展
加强协同协作,强化政策供给。两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共同制定出台金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联合工作项目清单、金融支持川渝毗邻地区跨省域示范区发展指导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支持举措,明确共同推进金融科技协同发展、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等21项专项工作,立足金融创新、多维度融资支持等六大重点领域,做好22个方面金融服务。推动7家金融机构总部出台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专项意见或金融服务方案,4家成渝两地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截至2021年末,两地银行机构共向跨区域重大共建项目授信2514.8亿元,贷款余额341.4亿元。
创新金融服务一体化模式,下好同城化先手棋。按照四川省委“共建都市圈,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决策部署,将推进成德眉资金融服务同城化作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重要抓手。自2020年8月起,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从获得感强、显示度高、易复制推广三个维度着手,先后推出两批次11个金融服务同城化项目。其中,异地电子缴纳税费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在川渝两地实现推广,并复制到全国28个城市。成都主城区与重庆中心城区已实现公共交通手机扫码支付互通。川渝公积金互认互贷、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储蓄国债跨省兑付等金融服务同城化举措已相继落地。
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合力扩大对外开放。两地联合印发《外汇管理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指导意见》,从11个层面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创新,支持开放平台开放通道建设。稳妥创新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推动两地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企业互认互惠。截至2021年末,两地10家银行、43家企业参与贸易收支便利化试点,累计办理试点业务1万笔、51.3亿美元。联合申请到在成渝地区开展异地办理外债登记、外债非资金划转类外债提款和还本付息备案、异地选择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合作银行、一次性外债登记管理改革四项外债便利化试点,成为全国首个跨地区开展外债便利化试点的地区。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2021年,四川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创年度历史新高,成都同比增长27%。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结算量同比增长52%。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金融改革,激发创新驱动力。在农村金融改革领域,成都以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为核心目标,构筑现代农村金融产权基础,在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搭建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农村金融生态圈,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基本实现金融服务城乡均等化。在科创金融领域,启动实施四川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星辰计划,开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精准对接、辅导和支持。截至2021年末,四川科创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显著高于其他各项贷款增速。支持设立科创产业基金,创新推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运营平台发债+委托贷款+股权投资”双创债务融资模式。成都市建成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着力缓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确权、估值等问题。在绿色金融领域,加快构建适应双碳目标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截至2021年末,四川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分别达到6807.8亿元、386.9亿元。有效推动两项绿色金融政策工具落地实施,全国首创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川碳快贴”。配套出台财金互动绿色金融专项激励措施,对符合支持条件的银行、企业和项目给予奖励、费用补贴以及贴息支持。推动“绿蓉融”与“天府信用通”平台共同打造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绿色企业和项目融资对接提供全流程服务。
强化监管联动工作机制,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两地持续开展信息共享等多形式监管协调,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多个领域开展协作。连续两年开展反假、反诈、存保等专业联合宣传,共建共享反假及现金服务示范区;打造川渝金融信用信息综合服务专区,构建“信用+信贷+政策”的全流程金融服务生态圈;初步搭建起金融风险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开展金融风险防控经验交流,共同守护川渝金融稳定。
对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需要坚定按照《规划》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安排,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要勇于面对四大现实挑战。一是模式创新的挑战。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是全新建设模式,既要突破行政区划的现实制约,体现“双核”共建的体制优势,也要发挥各自的优势长处,最大化共建效应,这需要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共建基础等方面深入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二是高质量推动挑战。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面临服务“两中心两地”建设、支持“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多重战略目标,需要对标对表国内国际先进金融中心,按照《规划》路线图,充分利用金融科技赋能等后发优势,适配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前沿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三是市场选择的挑战。尽管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有机构成,得到国家规划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但金融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仍遵循基本的市场化原则,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金融中心公平竞争。四是能力建设挑战。建设金融中心路线图具体执行、政策举措制定落实、市场运转效率提升、基础设施升级维护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能力支撑。从现实观察,弥补与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愿景的能力差距仍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要把握好三大发力点。一是练好极核建设基本功。成渝地区腹地广大、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能级低但潜力大,以当前成都和重庆任何一个城市的金融中心实力,都难以单独承担引领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因此需要两者首先向内发力,练好内功,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促进金融要素资源的高效聚集,共同发挥好中心城市的极核带动作用。二是做好圈层辐射发力。极核城市发挥辐射作用具有涟漪效应的特点,这意味着成渝双城需要相向发力,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范围从极核城市向节点城市扩散,进而形成对都市圈及整个经济圈的梯度带动格局。成德眉资金融同城化就是极核城市带动都市圈发展的先行探索和具体尝试。三是推动毗邻地区合作示范。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意味着成渝双核在发挥辐射作用上互为依托、相互交叉,而不能以行政区划为壑。这一思路在金融服务川渝毗邻地区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即打破行政壁垒,相互开放合作,率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毗邻地区的合作示范带动跨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要明确重点领域的具体抓手。下一阶段,从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四川视角来看,应紧紧围绕《规划》提出的“六体系一基础”政策框架,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以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为抓手,夯实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极核能力。推动实施金融机构集聚工程,推动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质效双优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落实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相关财税、金融、产业、用地等政策,支持发展专门化、特色化的新型金融组织,不断完善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鼓励更多的全国性银行出台专门支持双城经济圈的政策,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强业务合作,探索借助股权纽带加强融合,持续做大做强。优化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着力推动要素市场、基金投资等领域跨区域合作,推进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
二是以完善“一体化”政策体系和基础金融服务为抓手,助力成渝金融同城化。随着《规划》的出台,两地首先要建立运转有效的合作机制,融合两地已有的政策体系和实践做法,加速《规划联合实施细则》的制定,进一步完善《规划》中重要任务的协同配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进等方面的工作协同机制,力争在共建任务上既保持协调一致,又充分体现各自优势特色。其次,要紧抓政策共享机遇。按照《规划》提出的“国家赋予其中一地的金融改革创新举措和支持政策,在风险控制能力匹配的前提下,在另一地同等适用”的原则,积极推动国家级创新试点政策举措向另一地推广共享,让重要政策衔接落地成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突破发展的重要支撑。再次,要加强金融科技的运用。加快推进两地有关监测分析系统互联互通,更好服务于川渝两地货币信贷政策实施。协同营造移动支付便民环境,把双城经济圈打造成国内支付服务领先区。推进两地金融科技监管创新交流合作,实现专业、统一和穿透式监管,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利用金融科技推动成渝政务金融数据共享,推进两地征信平台互联互通。最后,要推动“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合作。搭建“一带一路”信息共享、政策咨询、项目沟通、金融对接等平台。探索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融资便利化试点,推进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金融先行先试。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持续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金融服务创新。
三是以成德眉资都市圈和川渝毗邻地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提升四川片区对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贡献度。一方面,要以都市圈金融同城化发展为成渝金融一体化提供先行经验。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区域布局,开展有利于金融资源、信息要素等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同城化项目试点,不断创新可供成渝借鉴推广的金融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支持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流程改造,加快探索在贷款授信、征信、数字票据、供应链融资、证券投资、保险服务等多元化金融场景下的金融同城服务方案。另一方面,要务实推动毗邻地区金融合作。四川省有6市17县(市、区)与重庆市的13个区(县)毗邻,应以推动实现毗邻地区金融资源合理流动、高效配置,作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资源要素在川渝间高效流动的突破口和试验田。要健全金融服务川渝毗邻地区跨省域示范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已出台的金融支持川渝毗邻地区发展意见的落地落实。指导毗邻地区立足本地实际抓紧制定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推进金融政策跨省域协同对接、金融产品和服务协同创新,建立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为金融资源在川渝合理配置创造条件。■
Copyright C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金融人才网 京ICP备2024064642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双桥中路 EMAIL:jrhrcloud@govjrh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