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10-53392691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行业动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思考与探索实践

来源:国家金融人才政务云 时间:2024-11-04 作者:国家金融人才政务云 浏览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等要求。为进一步探索优良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加快推动绿水青山真正转化成为金山银山,最近笔者在城口县进行了深入考察调研,对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展开了深入思考。

城口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取得长足进展

(一)生态资源禀赋优越丰富。一是水资源丰富。城口县地表水系发达,境内共有大小河流779条,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0万千瓦,可开发量50万千瓦。二是森林覆盖率较高。全县辖区面积493.8万亩,森林覆盖率72.5%。活立木储蓄量、森林覆盖率两大指标位居重庆全市第一;有各种植物3800余种。三是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耕地占比5.09%,林地占比89.08%,湿地占比0.02%,草地占比0.69%,种植园用地占比1.52%,土壤环境总体稳定。四是生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拥有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

(二)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富有成效。一是特色农林产业蒸蒸日上。建成以大巴山“硒谷”“药谷”“碳谷”为品牌的生态经济体系,中药材、核桃、蜂蜜、笋竹等生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二是绿色工业加速发展。淘汰锰产业落后产能,推动涉自保区小水电站关闭退出,力推风电、高纯氯化钡、中药饮片、食品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项目快速发展,绿色工业产值占比提升至8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0%。三是生态旅游显现增收作用。

(三)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先人一步。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平台”。在全县190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把分散的零星的资源整合起来。二是协同人地钱“三大要素”。探索灵活用地政策,通过村庄规划调整、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多种途径,保障部分项目集体建设用地需求。财政资金以资产、股份等形式进入项目,撬动社会工商资本参与。三是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探索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租赁经营型、项目拉动型、抱团发展型等多种形式的经营发展模式。四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具有线上决策、财务管理、产权信息披露、实时预警功能的工作系统。

城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较大困难

(一)生态资源碎片化。一是生态资产确权困难,目前还有不少的生态资产存在权属争议,迫切需要做好原始产权的确认,推动生态资产顺利进入开发利用环节。二是生态资源规模整合困难,因权属的多样化,对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的整合利用困难较大。三是生态资源提质增效困难,对规模化、批量化整合后的生态资源,还存在稳定资源数量、提升资源质效与现代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管理水平以及科技、设施等各方面资本持续性投入等问题。

(二)盈利能力脆弱化。一是“找好经营者”存在一定困难。在资源使用权、经营权等流转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规范的交易制度,确定好资源开发收益的合理分配格局,以保障各方利益、提高各方积极性,但寻找到合格的经营者存在一定困难。二是“选准主赛道”面临一定挑战。每个乡镇的生态优势、资源禀赋、区位特点、消费市场不同,需要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选准适合的项目或产业,既要绿色环保、又要发挥好资源禀赋优势,实现产业与禀赋“相得益彰”面临一定挑战。三是“卖出好价格”存在不确定性。将“生态”的信息从资源层面传递到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通过“看得出”“信得过”实现“卖得出”“收益好”,这个过程的复杂性使“卖出好价格”存在不确定性。四是“强大抗风力”有待持续提升。作为大山区大库区大农村仍面临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风险,这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

(三)交易价值波动化。生态资源转化后的生态资产、生态资本需要融入生态市场交易平台之中,实现生态价值的显性化。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服务生态产品开发的交易市场、金融服务资产交易和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生态资本转化为经营资本,进一步促进生态资本产业化运作。目前,这方面的系列配套政策机制、产业发展模式、成功典型案例较为欠缺。

高质量助力推进城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坚持改革赋能,以机制创新盘活生态资源。一是推动权益分离。加快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形成资源目录和产权清单。推动生态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离,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担保、入股等权能。以农村土地、林地、河湖、闲置农房为重点,探索生态资源“三权”分置改革。

二是激活集体资产。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加快集体资产股权权能实现和利益兑现。探索多元化的资源定价回报机制,改变以征收、租赁为主的流转形式,推广租赁、赎买、合股、托管等多种形式组合的流转方式,通过“基本收益+股权分红+劳务参与”实现回报机制多元化。

三是创新开发模式。借鉴“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理念,在乡镇搭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经营主体,建立起生态资源流转整合、提质增效、对接产业项目的运营公司。目前,城口县各乡镇街道均已组建联合总社,通过联合总社来实现资源资产的收储并由联合总社颁发权证。在此基础上,可以完善“政府(平台)+企业+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推动政府、企业、集体、村民等利益相关方互利合作共赢。

(二)坚持平台赋能,以实体经营融通生态资源。一是统筹区域规划。以“一个规划”统筹一定区域的生态产业发展,“一张总图”布局多维空间,对土地整理、耕地垦造、村庄迁并、工业腾退、生态治理等工作统筹规划实施,提升集农田、湖泊、河流、湿地、森林等多位一体的有价值的综合生态系统。

二是整合收储优质生态资产。在资源目录和产权清单的基础上,以生态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为收储主体,在规资、林业、农业、水利、住建等部门的指导下,通过赎买、租赁、托管、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收储、整合、优化碎片化的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打造优质资源资产包。

三是推动产业项目开发运营。开展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宣传。可采取直接经营、引进外部投资方、联合经营等方式推动生态项目建设落地。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开展完善生产要素保障、协调职能部门管理和服务、促进金融服务、打造和运营生态产品知识产权、以固定收益或阶梯分红等方式确保相关权益拥有者享有成果收益等工作。

(三)坚持数字赋能,以场景应用链接生态资源。一是推动生态资源数据化。借助高分遥感、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精度,对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汇聚市、县两级生态资源大数据。

二是推动价值核算自动化。规范统一准确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是生态资源资本化的关键,也是在转化工作中连接生态服务市场交易、生态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生态产品抵押与绿色金融创新的基础工作。

三是推动运营平台数字化。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纳入数字重庆建设范畴,按照“市县一体”导向,做好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数据对接,推进本地生态资源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自然资源系统数据共享,以信息化手段对生态资源的产权变化情况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围绕生态产品产权构建全流程评估及交易体系,推动资源数字化管控、评估和交易。

(四)坚持金融赋能,以资金投入转化生态资源。一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筛选优质项目,争取国家或市级层面各类专项资金支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和初创企业帮扶,并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跟进。

二是积极发展“三变”金融业务。用好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拓宽生物活体、养殖设施等抵(质)押物范围,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融资需求。落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完善林业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增加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经营主体中长期贷款投放,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和开发利用。因此,金融机构在城口可进一步创新乡村生态资源经营权、生态产品收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收费权等权益抵质押融资产品,支持企业、合作社、农户通过生态资源权益抵(质)押获得更多授信、增信、担保等金融支持。

三是积极扩大社会资本投入。争取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生态产业投资基金,以基金为支点撬动社会资本。策划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打造示范性、标杆性开发项目,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不断吸收社会资本并推进其市场运营,助力生态资源和产业项目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组织化、结构化和常态化的生态产业经营主体。

(五)坚持合作赋能,以路径突破用好生态资源。一是健全完善合作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长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善多级多层多方面多部门多机构联手合作共同助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长效管理制度以及配套的考核评价办法,从而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部门操作运行、乡镇支持协同配合、乡村集体农户落地落实、金融机构助力支撑的合作共赢发展新格局,以合作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创新绿水青山转化新路径、不断丰富绿水青山转化新赛道,高质量用好用活生态资源价值。

二是选择有条件且符合生态资源价值提升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大胆探索创新。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森林食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点方向。

三是找准切入关键点和重点突破口助力推进生态资源开发运用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发展。第一,探索建立适合山地山村发展特色的林业碳汇市场建设发展机制;第二,通过深化改革、鼓励创新多措并举、系统施策,助力林业等碳汇市场交易更加活跃;第三,借助国内现有碳票市场交易模式,环保、林业部门加快推进区域内林业碳汇核定与林业碳汇经营权证(票)发放;第四,金融机构可根据林业碳汇市场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给予融资贷款,把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真正转变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金山银山。

四是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上下功夫,不断拓展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丰富“两山”转化门道。第一,探索创新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对林下经济、森林碳汇、森林康养等一系列林业经营类型进行确权颁证,为林业经营主体吃下经营发展的定心丸,使其更好地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山入林”;第二,探索创新现代集体林业产业建设发展示范区机制,可以通过“公司农户联营”“公司林场联营”“场村联营”“场户联营”等多种方式推动新建林地、集体林地规模经营,切实提升林业产业经营收入水平;第三,探索创新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深入挖掘发展山区林区生态资源价值,不断拓宽丰富山区林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形成林上碳汇、林中采摘、林下种养集休闲娱乐、旅游康养于一体多元化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作者为重庆市政协常委,重庆三峡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主要参考文献:

①城口县档案馆.城口年鉴(2020)[M]. 四川民族出版社,2021.

②郭渠,李永华,孙佳等.秦巴山区的生态旅游气候资源——以重庆城口县为例[J].山地学报,2016,(1):9.

③赵宇飞,黄伟.重庆城口:重点生态功能区新发展[J].瞭望,2022,(30):48-49.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金融人才网 京ICP备2024064642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双桥中路 EMAIL:jrhrcloud@govjrhr.cn

用微信扫一扫